2024 年11 月11 日上午,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2024 第三届中国核能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深圳国际核能产业创新博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开幕。
国防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华,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副司长罗建军,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产耀东,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罗琦院士,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研专家胡守印,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核技术总工程师刘永德,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吕智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立刚,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等领导致辞。来自政府单位、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核能产业链企业等单位的超过1200 多名代表出席大会。
开幕式由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核能专委会主任委员庞松涛和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分别主持。
国防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华致辞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大力度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我们当前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核能作为低碳高效的基荷能源,是优化能源结构,支撑能源安全,实现生态目标的必然需求。目前我国在运在建核电机组102 台,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玲龙一号等三代核技术以及具有四代反应堆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原子能机构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推动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核能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张建华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动核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坚持做优做强,着力打造先进和燃料循环产业体系;坚持融合拓展,多维赋能核技术新质生产力发展;坚持开放合作,积极构建核能国际竞合多赢格局;坚持核安全观,确保核能安全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黄学农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适应全球发展大势、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源转型之路。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同样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23 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量约3.1 万亿千瓦时,其中核电4300 亿千瓦时,占比超过13%。核电已成为破解科学降碳和用能成本难题的重要选项,也成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学农指出,我们要确保核安全的前提下,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向着更安全、更经济、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坚持共享发展,加强核能科普,不断提升公众核安全认知,获得公众认可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核设施安全监管司副司长罗建军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型迈进的重要阶段,在推动核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核安全摆在最高优先级,持续提升核安全水平,确保核安全绝无一失。我们要进一步筑牢核安全理念,落实核安全责任,强化核安全科技支撑,实现高水平核安全与核能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深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产耀东表示,深圳高度重视核能产业发展,始终大力支持核能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未来,深圳市将与中广核等行业企业持续推进深化合作,全力做好能源安全保供和低碳转型“两篇文章”。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王建华强调,核工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当前世界核大国纷纷加大核能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抢占未来核能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在核能领域这一合作模式尤为重要。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能源研究会等核能领域学会/协会组织在核能产学研方面的深度合作,为打造我国核能新质生产力,服务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罗琦院士指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引领之城,为核能创新发展和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市场。中核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核能技术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中核集团技术和产业国际合作的先行示范区,与深圳大学共同建立了中国核能与安全研究院,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核工业创新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的建设。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研专家胡守印指出,党的二十大做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战略部署,使核电的发展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华能将核电作为清洁能源转型的三大支撑之一,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顺利投产,并完成了核能供暖的改造,实现了向城市居民供暖,标志着四代核电向综合利用又迈出了一步。中国华能将一如既往坚持开放、协同、共赢的安全与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核能发展大家庭,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打造核能新质生产力,共同推动我国核能事业不断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核技术总工程师刘永德表示,国家电投在“双碳”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积极调整优化产业格局,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做强、做优、做大核能产业,创新性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海阳核电开创了国内核能供暖的先河,打造了国内首个零碳供暖城市,“暖核一号”开启我国跨城核能供暖的新模式,全面形成核能梯级多场景应用的良好态势。他表示,国家电投正以高质量推进“国和一号”先进三代核电建设和核能综合利用落地为目标,致力于为我国核能事业的安全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吕智强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国一重成立70 周年,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生产核能装备的企业,中国一重紧盯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发展需要,着力推动一批核能装备领域技术实现新突破,实现了我国三代核电核岛一回路主设备及常规导大型锻件的国产化,完成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玲龙一号、快堆等核电首台套主设备研制,为国家核电重大工程提供了装备保障。
大会主办单位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立刚表示,核能是低碳清洁的高科技战略产业,发展核能已成为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选择。中广核始终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挥产业链在科技创新、设计建造、燃料保障等方面的牵引作用,与合作伙伴一道,共建先进产业生态圈,以高水平自立自强先进核能技术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大会主办单位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致辞,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能源结构技术优化、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核能作为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关键力量,承载着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截至目前已投运机组5808 万千瓦,核准在建5505 万千瓦,在运在建装机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打造核能新质生产力,推动核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核能以其高效、经济、低碳的优势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的焦点,全球核电发展迎来新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核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符合当前全球核电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加速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为此,由中国能源研究会牵头,联合院士、学者、专家,以及行业龙头企业代表等发起《核能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倡议》,提出坚决打造世界领先的先进核能生产力,依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坚决贯彻“最高核安全标准”要求,保障行业健康安全;坚决推进以先进核能技术赋能社会低碳转型;坚决推进核能行业高水平国际合作;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共建高质量核能产业生态圈。
开幕式最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启动了2024 第三届中国核能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深圳国际核能产业创新博览会。本届大会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一热点,设置了“高质量创新发展打造核能新质生产力”主旨论坛,叶奇蓁院士、詹文龙院士、罗琦院士及参会专家分别就核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内陆核电及后续发展、核能与核医学、核聚变、核能发展战略、核能数字化等议题发布前沿研究研究进展,凝聚行业发展共识,引发与会人员深度思考。主旨论坛期间还开展了“科技创新引领核能新质生产力”圆桌论坛、生态核电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并启动了“中国核能神州行”活动。
此外,大会同期举办核电先进装备和产业链、核电厂先进建造、核电智慧运维、先进核材料、核电数字化、核技术应用产业创新发展、核电厂在役检查、核电厂冷源安全、核电厂安全生产绩效监测、核电厂环境保护创新技术、未来核能共11 个分论坛,邀请了来自全产业链的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叶奇蓁等多位院士现场出席相关论坛,共有近200 位行业专家发布专业报告,共同探讨核能新质生产力实施路径,共筑未来高质量发展之路。
大会同期举办的深圳国际核能产业创新博览会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来自600 多家核电产业链企业设置展台,参展面积4.5 万平方米,展品超过1 万件,向公众全面展示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等领先堆型技术,以及核能产业链的先进装备技术等前沿科技成果。(来源: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委会)